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纪实文学 > 文章 当前位置: 纪实文学 > 文章

乡村的期盼之二

时间:2019-11-20    点击: 次    来源:文学襄军网    作者:山花烂漫 - 小 + 大


 走村串户续新篇,建设新村将梦圆。脚手规划酬壮志,图谋发展乐蹁跹。勤耕沃土田生锦,喜造琼楼好住仙。不向虚荣求变化,但凭实干绣山川。


 航拍在峡口村算是个新鲜事,乡亲们都跑来看稀奇。清风拍打着鳝鱼河遍布的柳丝,鳝鱼河的河水阵阵涟漪伴随浪花翩翩起舞。在美丽怡人的峡口的鳝鱼河沿岸,顺着村道、走到峡口村的尽头,选择航拍的最佳点。


“我们这儿规划好了没有,什么时候来建设?”看到我们一行边走边指手画脚的,老乡们围上来询问。


“还没有,我们是来航拍的,”“航拍是怎么拍的呀,咋没有看到飞机?”“不是飞机,是无人机,在这包里面。”“咋这么小哇,这么拍?”


老乡们好奇的问这问那。


一会葛歌把装有图传摄像头的Z84打开,放到刚踩好点的一处空地。第一块电池先拿掉,视频设备试飞调整好状态,接下来就正式开始航拍了。


“原来航拍就是这样拍的呀,你们还有这么高科技的东西,哈哈,我们峡口也航拍了,一定要把我们峡口拍的美美哒!”乡亲们叮嘱了又叮。


第二个航拍点在村委会广场上。村委会附属楼的一楼是一户中药材收购初加工专业户,主要收购青藤根,野猕猴桃根和野生苍术、结根、蕹山草(玉竹)等,每年也有二三十万的进账,日子过得也还殷实。


见我们来了,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端凳子、泡茶,忙得不亦乐乎。我们开始航拍,他们仰着头看无人机,无人机跑远了,他们就围过来看手机上拍照的照片。嘴里啧啧的赞个不停。


“我们这儿啥时候建设呀,我们早就等着这一天。我们都是四五十岁的人了,种田也挣不到钱,也拿不严(没有能力了),你们给我们搞个好产业,我们下半辈子也就无忧了。”


是呀,“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国家经济形势越来越好,保康的经济形势越来越好。峡口村资源优势独特,产业特色和产业优势明显,随着中央和地方一系列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经济环境逐步改善,乡亲们大家干劲十足。大环境好了,生意好做、工作好找,只要“撸起袖子加油干”,钱袋子一定能更加鼓起来。


青壮年不是搞二三产业就是到外地,不会种地也不愿种地。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然而他们也不再依靠甚至不再期待种地带来多少收入。除了几户种点水稻、小麦、玉米外,大部分在自留地种上瓜果蔬菜自给自足,耕地用来种植一些中草药。“种粮食刨去种子、化肥、农药的成本,一亩地一年差不多只有几百块钱的进账,种五亩地还不如打一月工。”虽然种地辛苦又不挣钱,峡口村的耕地却没有一亩抛荒。对于种了一辈子地的老一辈人来说,种地既是生活习惯也是职业使命,他们对土地的感情早已割舍不开。因此,如何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使腰包鼓起来,是这些依然坚守在土地上的乡亲们的一大期盼。


这几年,峡口村把解决群众出行难题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头等大事来抓,不断改善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村两委班子发扬钉子和契而不舍的精神,积极争资引项。先后上省、赴市,到县,不怕磨破嘴皮,不厌其烦的向镇党委政府、科局汇报工作,请求支持,赢得了上级相关部门和领导的大力支持,几年来共争取硬化村组道路的全部,解决了4个村民小组群众出行难问题。


从老乡们的笑脸上,我们看出了对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期盼。诗曰:


欣见乡亲喜气洋,鳝鱼河畔话家常。

儿童翁妪望秋水,漂泊儿孙惜别唐。

航拍轮番天地上,睁眸相看手机忙。

桑田处处逢知己,还问何时建故乡。

                                                                                                                       


规划不可忘初终,细琢精雕手上工。云卷刚来时雨到,丹青描绘正春风。筹划布局趋真蒂,和理连通要适中。学习张骞诚为首,效从三保立新功。


按照“三个单元,五位一体,二十字方针,四个全面”和“天然乙方,养生峡口”总体布局,坚持“产业主导、全面发展”发展战略,以全面特色旅游小镇为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总揽,以农村环境整治和规范村民建房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具有峡口特色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思路,形成了游玩有廊、赏花有带、产业有片、观景有点、养生有道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形成了峡口村乡村振兴的初步规划。4月23日,县人大副主任刘汉江同志带领黄堡农村规划院的刘桥工程师和我们一起到寺坪镇,向在党委书记韩宗显同志作了汇报。


韩书记听了汇报后,提出一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总揽,科学做好顶层规划设计。 坚持城乡一体的理念,把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布局。一是高起点谋划发展蓝图。二是高标准统筹规划编制。三是高质量布局产业发展。四是高要求突出示范引领。二要以振兴乡村为突破,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要美,环境必须美。我市启动洁净乡村四年行动,突出抓好农村垃圾治理、农村厕所革命、规范农村建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坚持“环境图变、机制图活、管理图新”的理念,把环境同治作为统筹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的突破口,三要以打造峡口美丽乡村旅游示范为平台,大力推进产村共建农旅融合。结合峡口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以产村共建、农旅融合为重点,全力推进峡口美丽乡村旅游示范带建设。建成文化艺术村和“四新经济村”,实现“产—景—文—村”融合发展。


韩书记希望高标准,高质量的搞好峡口村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他提出:“规划设计、建设必须一体化”。他说:规划你们要好神搞,不光你们搞,我们还请别人也搞,搞好了,我们请专家和村民评审,那个搞的好就用那个的。


刘主任提出了峡口村的规划设计和规划理念以及县委副书记刘明峰同志的要求,介绍规划团队和目前的规划情况。他说:乡村振兴,规划先行。要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农村的现代化,使乡村成为美丽宜居的乡村,使农民过上美好现代的生活,就必须抓住规划这个牛鼻子,解决好乡村的规划问题,不能搞先建设后规划,也不能边建设,边规划。乡村规划不仅仅是村庄的整体规划,还要配套出、用地、、住宅、、道路、、生态、产业、景点等配套规划设计,实现融合协调、全面发展。乡村规划与设计要注重以民为本,因地制宜,注重特色,不能一刀切,不能千村一面,更不能照搬照套别人的来忽悠我们。规划与设计应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特点、历史文化传统等,房屋建设要与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实现有机衔接,正确处理好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关系,实现产业经济、社会文化、空间环境“三位一体”可持续发展,营造既符合现代人生活需求、又具有地方风貌特色的物质空间建构和乡村人居环境。要充分考虑峡口的建筑特色、地理地貌、文化习俗、气候特点以及峡口的民风民俗等多方面因素,精心编制风格统一、色彩一致、个性鲜明的房屋修建方案或改造方案。


刘主任建议:规划好了将组织评审,如果评审几个规划都好,就把几个规划综合到一起,取长补短,把好的都用上。诗曰:


精细谋划一梦圆,双赢互利共蹁跹。

走村串户听民意,出策谋划布大篇。

帷幄运筹稠福祉, 千方百计为桑田。

小康路上朝阳起,惹得黄骊绽笑颜。

 

                                            八


凭栏思绪到天明,袅袅炊烟故里行。桨荡清溪新雨后,情倾峡口启征程。乡村转步惊新貌,草药摇风问旧情。忽记年龄斜插柳,清秋来到有回声。


韩书记定板后,4月23日,我们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了峡口村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专班,进驻峡口村,正式开展峡口村的乡村振兴规划设计。24日至29日,我们用6天的时间,对峡口村美丽乡村规划区域内的所有农户进行了走访,摸底,调查。


这次峡口村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我们真的没有想到村民热情这样高,支持的程度这样好。我们在第一家征询意见时,四周的村民都来了,七嘴八舌的帮忙提建议,出主意。第一家的主人说他们以做豆腐专长,邻居们说:做豆腐、豆脑、豆浆、炕饼子,他们样样都行,大伙都说你们就按打豆腐的专业户给他们设计吧。就是牛栏、猪圈要拆了,不然影响我们村的形象。主人家忙说:拆,全部都拆,你们怎么规划我们怎么建。第二户、第三户.....争先恐后的要我们到他们家登记,了解情况。每到一户,四周的邻居都一路跟着,积极地帮忙出谋划策。


郝家房屋的西山墙处是平二楼的十多平方米的小山包。山头三株柏树,几块突出的岩石,土上面种着韭菜、葱和白菜。西面是鳝鱼河,向下走下不去,非常陡峭,北边是猪圈,东边是灌木丛,从这里修条便道可以到鳝鱼河。站在小山包上鳝鱼河两岸的农田一览无余。


主人家引导我们来到在小山包上说:这块地是我的,你们想怎么建我把给你们怎么建,这猪圈我全部拆掉,建到下边的园子(菜园子)里去。


好哇,谢谢您的支持。应该的,你们为我们好,帮我们发展,我们感谢还来不及呢。


女主人也连忙说:我这二楼的棚子(钢管架子,上面盖红色铁皮)是我们贷2万元款盖的,不盖个棚子屋面漏水,不算好看,你们要帮忙设计好。


李建华教授说:这上面好好修整一下,棚子重新给你设计,里面放些桌椅,作为游客到峡口的第一站,在这里歇歇脚,品尝一下你的养生豆腐脑、养生豆浆,养生饼子和养生油条,是非常好的。


谢谢李教授,我们一定经营好,让客人吃了还想吃。


在第二家,砖混结构两层楼房,屋顶也是板房,在公路外面,下十几步坎就到场子里。场子不大,三米多宽,二十多米长,梯子坎与房屋之间有个十几平方的烤火房。


这家男主人外出打工了,女主人在家,外面要到她家去走访登记,她连忙回去泡茶。她详细介绍了她家的情况,包括家里几个人,几个劳动力,几亩耕地,几亩山林,地里种的寺庙,以后有什么打算等。她站在场子边上指着房前屋后地,那一块是他的,那个猪圈是他的,下面的菜园子,河对岸两亩地种的苍术。


还没说完,郝老二就迫不及待的要我们到他家去。


他说之前他不是在这儿住,后来搬到这里的。有三间平房还好,南边是危房,村里登记了,要拆除的,傍边又砖混结构的三间平房,墙体开裂了十多公分的口子,主人早搬走了,他想卖过来做场子用。他说他想开一家农家乐,请我们帮忙哈哈设计一下。


我们说这里开农家乐房子要怎么建,场子要怎么建,坎下的空地要怎么建,把危房买过来推掉后场子怎么建,说他心花怒放。


公路里面有四户人家,一户是新建的,就是河对面的土屋搬过来的。两口在县里做事,老两口还在土屋那儿喂羊子,过年过节的小两口回来住几天,平时基本没有住。紧挨着新房是一间明三暗六的老房子。


门前有一棵大樟树,郝老大说这棵树年岁不大,是修寺焦路后栽的,树到房屋有高差一米多的两层小场子,大树和场子如何利用,如何设计,大家提了不少建议,我们一一作了记录,画了草图。


那两户都是独立小院,简洁好设计,征求了主人家的意见后,画了规划草图,跟主人家道别。卜算子· 峡口赞歌有曰:


天地有真情,日月三皇颂。

峡口桑田种草药,福祉天天送。

丽日照山边,处处欢歌动。

致富扶贫七彩路,复兴千年梦。

 

                                             九


家住蓬莱绝境边,百年老宅起炊烟。楼东小院桃花落,屋后山林百鸟眠。老宅容颜行客叹,安居萦梦写新篇。桑田处处香盈鼻,翘首新村接九天。


走200来米便进入峡口村的村级公路,从村级公路向前一个50多米下坡,向左拐一栋两层楼的砖混结构的房屋展现在眼前,房屋门面向鳝鱼河,山尖迎公路这边。


门开着,屋里没人,一看看下面的田里做活,郝老大连忙去把主人家喊回来。


这户单家独户,结构简单,主人家只想种好几亩地的中草药。我们将基本情况登记后,画了规划设计草图,便到下一家。


下一家便是我们规划中的“鲁班回朝”。我们才到桥头,老张就迎来了。从小桥头向下走过50多米的砂石河堤(还没有修建河堤),向右走50多米的水渠埂,便到了老土屋。


场子堆放了几根木头,两个木匠师傅在哪儿忙活着。


老张介绍说:他们家是木匠世家,正在做木工的是他兄弟,是个哑巴,手艺非常好,远远近近的木工活都是他们家帮忙做的。大到做房屋的果木檩条,门窗家具,小到首饰盒、挂件、饰品,精到雕梁画栋,他们都会做。


屋子里的主人是木匠,也是木匠世家。在峡口药王文化中,仍然保留着此处的木工房,可以说是一朵绚丽的奇葩。啄木画符工出蠹、偏爱良工辨木心。自有诗高雕窗别,弃馀分与老知章。邓林木大堪支厦,谢砌兰佳况肯堂。何必三年犹刻楮,便教百步亦穿杨。这里的刻木工夫最巧,舆梁底事尤精。玉虹波明映水。彼此往来利济。真个作家手段,古今名播寰瀛。真个是:锦鲤学艺龙门舞,银鲫初恋吻金钩。


曾几何时,木匠是一个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离的职业,木匠、铜匠、铁匠、石匠、篾匠等,各类手工匠人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景图定下底色。随着农耕时代结束,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一些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老手艺、老工匠逐渐淡出日常生活,但工匠精神永不过时。


屋里陈列着琳琅满目的木雕工艺品,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木雕工艺品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好的工艺品能体现出木匠师傅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工艺技术。对于收藏工艺品的人来说,收藏自己喜欢的工艺品,既能陶冶情操,能给自己繁忙的空间注入无限的活力,同时给自己创造出丰富的想象空间。有诗为证:


精美雕工美誉传,神姿仙态各翩然;

黄花梨上丹青绘,紫叶檀中斧凿先;

明月邀来欣赏客,晨曦送走早鸣蝉;

鳝鱼河畔千人慕,峡口珍藏值万钱。

 

                                             十 


天高云自淡,石屋迹留斑。岁月沧桑笑,溪流一路还。迟迟西下日,缓缓水流潺。绕道和风过,游人梦不闲。


从“鲁班回朝”左右侧向上走五十多米,是一个倒弃的石屋。据乡亲们介绍,这是邻村的一户买了准备盖房子的,门临花溪沟,屋后是一片坡地,石屋左边有两棵槐树,直径20多公分,右边一块小竹园,重新修整后,不失为欣赏花溪,观鸟听语的好处所。我们前后测量,记录,画了草图,便过的沟来。


花溪沟三米来宽,清溪顺沟而下,清清亮亮的。涓涓流淌的溪流,风中摇曳的绿叶,都是峡口风景的点点滴滴。你看那洁白的世界底层奔流着的溪流,那树林里交错承载着五颜六色的山花和奏鸣的纤细音调的枝丫,那被风摇曳得低垂下来不时打着“哈哈”的树叶,无疑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花枝招展的充满浪漫的世外桃源,偶尔,一阵清新而又有几分凉意的风儿涌来,便调皮地将枝头花蕊间的粉末像烟雾似的抖落下来。使得这山,这树,这雪增添了几分神秘。


溪旁是一片一亩多地的田里淤满了砂石,还是去年涨洪水冲下来的,要恢复成良田还需要下大本钱。可能是主人家认为不合算,就放弃了恢复。


过了砂石滩上道坎便是“百年老屋”。


百年石屋是峡口当地有名的“柳八爷”的祖居,峡口是寺坪至兴山的交通要道,南北商贾每天都从这里进出。柳八爷以前的房子比较大,正屋两边还有两间偏间,做力行市场,挑脚的挑夫在这里歇歇脚、掷掷骰子。围着看热闹的人不光是车夫、力工,还有些是村上的闲人。柳八爷也喜欢掷骰子。柳八爷60多岁,衣着整齐,慈眉善目,言谈举止不俗,对人也和气。是当地一位有身份的人。大伙都很敬重柳八爷。因为柳八爷掷骰子赢了钱从不往自己兜里装,就手分给大伙儿,柳八爷说只求赚个乐子。柳八爷发达后搬到寺坪镇,卖给了姓黄的地主,姓黄的地主一直到解放。解放后石屋子分配给了贫下中农。


房子两头的偏间早已倒塌,中间三间正房保存完好,至今还住着人家。老石屋,就像是时光缝隙里遗落的一件往事。那悬挂在墙上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照片,承载着多少岁月斑驳的记忆。那灶台上用高粱杆串成的锅盖,记录的何止是当年的生活,那柜台,那板凳,那方桌,那木椅,收藏着几多细腻而又美好的情怀。那铺在土炕上的芦苇编制的凉席,仿佛让我做了一个悠长悠长的梦……这里的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看到了古老的从前。


石屋的门前是一座古香古色的小凉亭。这个亭子有四根柱子,柱子与柱子之间安装了雕刻着花纹的座椅。亭子的四周向上翘着。游客可以在亭子观赏美景,住在附近的居民晚上都来乘凉。亭子的四周柳树低垂,槐树耸立,修竹秀美。郁郁葱葱的树木连成一片,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绝佳的美景。


石屋的左边是峡口瀑布直流下来的小溪。小溪涓涓地流着,被阳光打扮得像条银带,一闪一闪的,也许它也感到了美丽乡村的静态美,便无声地舞动着腰肢,跳起不歇的舞。小溪流是恬静的。它总是那样静静地、缓缓地流淌着,流淌着。偶尔,它也会溅起一朵朵小小的浪花。它不像那种爱捣蛋的小男孩儿,乱蹦乱 跳;也不像那种爱说话的小女孩儿,叽叽喳喳。它倒像一个文静怕羞的小姑娘,羞涩地躺在溪底,洁白如玉,玲珑剔透。


坐在凉亭里时而听到丁冬的、潺潺的、细细的、时大时小的流水声,好似大自然谱写的一首美妙的乐曲,那么动听,那么悠扬。诗曰:


峡口东山麓,珍藏一石屋。

虽能称故居,或可做民宿。

新老趣何同,幽孤不与复。

更无人念祖,难忘情怀独。

 

                                             十一


八仙留此瀑,泉水坠云川。溅沫冲崖岫,霓虹起涧边。喧声闻四野,湍水转千旋。陡壁皆郛立,忧言一瀑悬。


百年老屋的左边是花溪,顺溪上1000米便是八仙瀑。


相传,有一年,上八洞神仙汉钟离、张果老、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兴致勃勃地去游鳝鱼河。八仙的到来,鳝鱼河显得格外乖巧,小河静的像一面镜子,平稳而光滑;绿得像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当阳光照在河面上是波光粼粼,苏轼激动的挥笔写下了“水光敛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句。


在鳝鱼河平静如镜河面上,汉钟离袒胸露肚地盘坐在一把蒲扇上,背后站着神采飞扬的吕洞宾;张果老倒骑毛驴,铁拐李脚踩葫芦,两人打诨逗趣,又说又笑;曹国舅脚踏两块云板,东张西望;韩湘子横吹笛子,站在水面上;蓝采和左手托花篮,右手采浪花,站在荷叶上的何仙姑为他指指点点。他们鳝鱼河里高歌、嬉戏、玩耍,好不逍遥自在。


汉钟离看见鳝鱼河岸边有间老石屋,提议到老石屋门前的亭子里坐坐,歇歇脚。大家起身飞到了亭子里。亭子的四个角上的柱子,显得美观大方。亭子的瓦是深沉的枣红色;亭柱古老的墨绿;石桌石椅幻想的灰白,组成一副秀丽的图画。亭旁修竹掩映,小溪流水潺潺,蜂歌蝶舞,犹如走进仙境一般。


蓝采和和何仙姑来到亭子边上的小溪,清清的小溪像条带子,飘哇飘哇,飘向了云里,飘向了蓝蓝的天里。这条小溪从哪里来?何仙姑想探个究竟,就叫蓝采和去与其他的几个打个招呼。蓝采和给他们一说,汉钟离、张果老、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韩湘子都来了,簇拥着向小溪的源头走去。走了大约1000米的样子,一座青灰色的小山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八仙开始并不在意,欲从旁边绕过去,谁知这座好像竟会移动似的,怎么绕也绕不过去。吕洞宾不耐烦了,一个纵身跳到小山山上,不防小山石头精光滴滑溜,吕洞宾滑了一跤,恼得他抽出宝剑就砍。一剑砍去小山削去了一半。众仙齐声喝彩。在旁边看热闹的汉钟离大叫不好。话音未落,忽听得哗啦啦一声巨响,一条水柱凌空而下,汉钟离等七仙慌忙收了宝器,跳到云端上;吕洞宾慢了一步,弄得浑身湿透。


八仙喘息未定,从云端低头一看,只见水从吕洞宾削开的半山腰倾出,张果老看了看说:洞宾,你把这山的地河砍断了,你还得把它堵上啊。吕洞宾、铁拐李、曹国舅摩拳擦掌,正准备堵上砍断的地河,何仙姑却说:“诸位暂且慢。对下就是鳝鱼河,就让这地河从这里倾泻吧,还能成为鳝鱼河一道美丽的风景。峡口从此就有了这道秀丽的瀑布。为了纪念八仙为峡口留下的这道风景,人们就将这瀑布取名为“八仙瀑”。有诗为证:水碧鳝鱼在,云稀鸟步轻。八仙多少事,峡口最投情。手起飞刀下,霞虹卷浪鸣。半山飞溅处,游客有回声。


八仙瀑布,飞流直下,声如奔雷,澎湃咆哮,激揣翻腾,水气蒙蒙,珠玑四溅.,每个水柱,每幅水帘.激冲下来,撞到山根的石头,碰得零碎,像千千万万的珠子。只见瀑布像银河下泻,在山脚激起千波万浪,水雾蒙蒙。


顺花溪而上,修建一米五宽的鹅卵石路至八仙瀑,在八仙瀑下修建一个景观台,这将是峡口又一道绝佳的风景。我们在草图上一一注明。诗曰;


浓雾珠帘卷,清风彩练飞。

滔声惊鸟梦,浪滚憾心扉。

题字岩头上,吟诗秃笔挥。

山高三万丈,俯首叹人微。

 

                                            十二


林翠山青玉瀑斜,枝遮瓦屋见人家。晓曦陌上锄禾去,汗洒余晖沐晚霞。消日何如消暑地,隔园犹采隔墙花。悠闲自得凭栏望,身处桃园享舜华。


百年老屋的邻居是一个老屋场,老支书就住在这个老屋场里。沿着门前的小路,走二十几米,拐过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等在场子里的乡亲们。


一个六十多岁的大娘首先介绍了这个屋场的情况:我们这几户都不是外人(亲戚)年轻人不在外地打工,就在县里做事,就是我们这些老年人在家里种点田,日子过得道也舒坦。


沧桑岁月,时光很快在这山路上流失。这些年,年轻人过年过节的回趟家,过完节又匆匆忙忙的走了。其实,我也很少走曲里拐弯的山路了,但每每回到老家山道,我还是涉足一下,感受那股久远的味道,让情感清新。记忆中的东西总是美好的,也许想复制记忆中的事物总是充满迷人的味道,想让自己重经记忆的河,让心不致在眼前迷失。


如何让记忆的山路留住年轻人的脚步,这是我们规划设计人员思考的有一个重大问题。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飞跃发展,儿时初见的故乡“原始”乡情偶或被大多人渐渐淡忘,有些几乎没了历史的印痕。前些时日,看到邓龙金先生发的一篇尧治河农耕文化的推文,在推文里我看到了久违不见的儿时的农村印象,潜藏的乡愁记忆忽然被唤醒,强意识里我很想在峡口村的乡村振兴规划设计上做点什么,拟为峡口的年轻人留下些故乡的乡事、乡情、乡愁的历史碎片纪录,留住渐渐逝去的乡愁记忆,让年轻人感悟峡口的历史,学会感恩峡口。让年长者忆岁月在年轻一代释怀。


人常说,故土难离。离开故乡后,我想,愈来愈感到难以割舍的是乡情。峡口村,位居美丽的鳝鱼河。这里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渐行渐远,人们,也在不经意之间不再去拾渐渐逝去的乡愁记忆。


对农村人而言,天下只有两件最苦的事,一是双抢,一是打柴。相信能过得这两关的农家孩子也就没有挺不过的劳累了。


首先说双抢。每年最炎热的五月中旬到月底,是农村最闷热的抢收小麦和油菜籽,抢秧稻季节。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在农村,双抢是件大事。下至七八岁的孩子,上到六七十岁的老人家,都要参与这项重要的农事。其场面挥汗如雨,热火朝天,早出晚归,甚是热闹。


集体化时双抢要半个多月,完成“双抢”要薅包谷(玉米)草。分田到户时一户人家从收完小麦、油菜到插下秧,一般是53到10天。这段时间,累是难免的,因为中间还有守夜谷,放夜水,灌园水,挑家肥等等事必须要做。


大集体的时候,对哨声后未能及时出工的,早退的,未完成任务的是要扣工分的,那时,按工分配。双抢时管得更严。农业学大寨,干劲冲天,但也有出工不出力的。我是五十年代中期生的,七十年代高中毕业就参加生产队劳动,生产队定的最高底分是十分。


双抢累归累,但却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看到田野的希望和闻到新鲜空气及土地禾苗的香。这一切都给所有的感官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


再累也要做饭吃。打柴禾也是农村人的必修课。大集体时,十五三十放假,家家户户就要利用放假时间去山上打柴,准备足半月或者一个月的柴禾。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劳作强度大大降低。昔日刻骨铭心的双抢之苦还像昨天的事,但已远去。当年盛夏田野的蝉鸣鸟叫时劳作反成了几分诗意风景的回味。


然而,迁徙却如同无法阻挡的历史洪流,正粗线条地推移人口从乡村走向城市。如何勾起游子对乡情的回望、对归宿的感悟,都是我们对下次这次规划设计的释怀。也是农耕社会向多元化社会转身的审视。


近乡情更怯,怯的不仅是物变,更是人非。曾经听一位扶贫工作者描绘着如今的农村:打麻将的多了,种地的少了,文化出现断层,精神信仰丢失,“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传统被抛弃……但,我们在峡口村调查走访中了解的情况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老乡们种田的热情没有减,减的只是人员和劳动者的体力(大部分多少中老年人)。诗曰:


几畦草药绿山坡,峡口流泉尽唱歌。

溪畔鲤鱼追钓客,地头苍术曳婆娑。

篱边秀丽将花架,渠上清泉把月驮。

采罢秋光香满院,炊烟围绕鳝鱼河。












 


 




上一篇:乡村的期盼之五

下一篇:深情地活着

文学襄军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文学襄军 wx.xysww.com
地址: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檀溪路18号 襄阳万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邮编:441021
电话:0710-3512788 3366999 13607272288
邮箱:7598990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