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7-19 点击: 次 来源:文学襄军网 作者:WXH - 小 + 大
关于抗旱防汛的故事,中国有个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那就是大禹及其父亲鲧的故事。父亲鲧的治水方法是堵,结果成效不佳,被罚。禹吸取了父亲治水的失败教训,采用疏的办法,成效显著。禹治水不但方法科学,更重要的是其治水精神感动神灵和苍生。新婚四天便辞别娇妻去治水,路过家门闻听妻生儿啼未入门,只是朝家门拜了几拜乞求母子平安便赶赴灾区。正是大禹这种三顾家门而不入,舍小家、顾大家牺牲奉献精神,才使得其父子治水故事传说至今,教化众生。 事实上,在郑敦允到任襄阳之前数十年,水患不仅让樊城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很大威胁,也使樊城的商业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堤岸日圮,富庶渐减)。前几任知府都想过要建石堤,就是苦于没有银子(苦于费之无出也)。是郑敦允“持之以决,恪之以诚,赴之以勇”,力排众议,凝聚人心,才能“障狂澜而奠民居”。当然,也离不开樊城士民的“慷慨好义,踊跃赴功”,才有了修堤经费和人力的保障。
樊城石堤整个改建工程历时两年,于1830年冬竣工。1831年,一场“亘古未有”的大水让所筑石堤塌陷过半。事实上,根据后来的光化县知县陆炯在《新建郑公祠记》中所撰,如果不是有他修的石堤捍卫,樊城受灾会更加严重。但已调署武昌粮储道(也有说是任武昌盐政使)的郑敦允仍感到是自己失责,执意辞去这一肥差,要求回襄阳修堤。 当时听说郑敦允要回来,襄阳人步行300里前去迎接(襄人走迎三百里,日夜牵挽而至),那场面想来也是非常壮观和感人啊! 在筹足资金后,郑敦允于1831年8月回到襄阳。岂料,5个月后因积劳成疾,以生命谢任于襄阳。郑敦允去世的那天是正月初六,襄阳人像自己的亲人离去了一样痛哭不止(民哭公,如哭私亲)。 郑敦允任职襄阳前后不足4年,然而他修筑石堤造福于民的功绩令民众不能忘怀。在郑敦允离世3年后的1835年秋,各方人士自发捐资修建郑公祠,并雕刻“民不能忘”的石匾。后人把郑敦允修建的大堤命名为郑公堤。如今,郑公祠、民不能忘两块石匾仍保存在樊城区汉江边米公祠东侧的石林园中。
为什么郑敦允离世3年仍让襄阳人不能忘怀?我想不仅仅是因为他建石堤让樊城人永蒙恩泽,更因为他心中有民、守土有责的为民精神。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精神是他留给我们的比大堤更为丰厚的遗产。郑敦允“民不能忘”的故事不仅是“民”不能忘,“官”更不能忘。官不能忘的是:只有一心为民,才能使“民不能忘”。 如今,每逢看到子弟兵不顾生命危险,还在抗洪抢险辛劳身影,我就想骂娘,原因是度娘显示,1998~2010中央财政拨款3000亿元,2011~2020中央财政拨款4万亿元,用于兴修水利配套资金,加上地方政府资金,这是多么大的资金。真是年年拨款,年年维护,年年抗洪,谁之过?子弟兵成了零价搬运工,谁之责? 郑敦允修筑樊城汉江堤后,本已提拔到武昌任职,谁知遭遇前所未有的洪水冲击只剩堤基,郑敦允听说后,主动辞去武昌要职,要求回到襄阳任职重修江堤,这是何等的自责与为民情怀?!又是何等的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反观现今我们有些地方官员,遭遇洪水灾难不是想办法除掉根源,而是借此发挥向中央争取救灾(损失)经费,城市建设扩张过快,只注重地表绿化硬化,勿视地下排水系统建设,导致城区发生内涝灾害,不是想办法调整规划、修建排水主涵道,而还是指望房地产开发商灌香肠式自建自排,而开发商又何其奸诈与耍滑,最后倒霉的依然是群众! (作者:王兴会) |
上一篇:从襄阳到洛阳
下一篇:放爱一条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