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09 点击: 次 来源:文学襄军网 作者:文均卓 - 小 + 大
小时候,母亲要参加生产队劳动,下地干活,挣工分,早出晚归。收工回来,还要忙碌没头没尾的家务活。做饭吃饭经常不照时,自己饿肚子不说,上课还要迟到。于是,弟兄几个很早就开始学做饭。 这样,多少减轻点母亲的劳累,上学也能准时。 我大概十来岁,就开始学做饭。煮稀饭,和蒸米饭都还简单。难学的是擀面条。煮稀饭,掌握好米和水的数量,倒进锅里煮熟即可。蒸米饭,将米煮熟个七八成,盛在竹筲箕里,控出米汤,在锅底垫上炒好的萝卜条,或切好的红薯块,然后将米坯倒上,用筷子扎上均匀气眼,扣上桃杆梃做的锅盖,灶膛里再填上几把干柴,蒸得锅盖一圆圈冒出热气,米饭就蒸好了。 擀面条工序不仅复杂,还要有点技巧。看母亲擀几次面条,跟着学了几回,基本上学会了擀面条,但学不上擀得好。擀面条有和面、擀面、切面三个环节和技巧。每个环节掌握好,还要多做多练,熟能生巧,才能做出好手工面。 和面前,要根据做多少饭,舀几瓢面,倒进和面盆里。和面时,一手端碗水,往面盆沥水,一手不停地拌面,把面粉拌搓成面须。然后,两手用力地把面须揉在一起和,面须硬了,边和边点点水;面须软时,再加点面粉。面团和好后,在案板上洒上面铺(面粉),把大馒头样的面团从和面盆里,掐起来搁在案板上,“醒醒”劲,十来分钟后,面团变得晶莹玉润,像块浸过水的白玉石,面“醒”好了。遇到面粉害,和面时,加点盐,增加面的粘性。 擀面时,从圆面团中间开始,转着擀压,将面团擀压一个厚圆饼,卷到擀杖上,开始在案板滚动着擀压,擀一会儿,摊开面饼,洒上面粉,再卷上擀面杖擀压,边擀压边转面饼,一会儿功夫,一个大锅盖一样大小,薄如纸片,透明如玉,能拿得起来圆形面片,已经擀好。 面片擀好后,提起折叠成中间高、两头低的阶梯形长条形状,开始切面。切面时,左手轻按在折叠的面饼上,右手的菜刀贴近左手弯起并拢的指关节,向后均匀移动,一刀一刀切下去,切成可宽可细的面条,随手抓起抖开,晾在案板上。好擀面的,切面时,只听当当一阵响,一气呵成,一眨眼时间,面片变成有长有短的面条。 记得遇到农忙时,顾不得蒸馍,家家户户都擀“扎鞭梢”面条吃。“扎鞭梢”面条是擀的面条如赶牛的皮鞭一样宽厚结实。生产队有一个好擀面条的,擀出的面条,是名符其实的“扎鞭梢”,一根面条能装一碗,既可口又耐饿。 面条切好后,等锅里水烧开,丢进去煮熟,再放上苋菜和油盐,一碗热腾腾,香喷喷,滑爽,有劲道,口感好的手擀面就做好了。面条还有多种吃法。面条煮熟未出锅时,糊几把面,就成糊汤面;丢点芝麻叶,就是芝麻叶面条;只放油盐,只棵青菜,就是清汤面;锅里不放油盐,盛在碗里,浇上或荤或素的臊子,就成了可口的臊子面;若遇到来客或过节,垫上炒好的蔬菜,蒸好一拌,又是蒸面。通常吃得最多的清汤面条。那时,下饭菜稀少,吃饭时,捞上一海碗手擀面条,剜几筷头泼辣椒油,和在碗里,能吃得口舌生津,额头冒汗。无论怎么个吃法,都没机轧面条的铁腥气味。 一次感冒,又冷又烧,母亲为我做了一顿小锅灶:一碗手擀面里,碗底卧两个白荷苞蛋,汤上飘浮翠绿的葱花,金黄的姜丝,再抖上几筷头油泼辣椒油,吃得大汗淋漓,浑身舒坦,风寒不药而愈。行文至此,想起母亲的手擀面的味道,想起母亲去世二十多年,想起“树欲静而不止,子欲养亲不待”的古话,五内俱热,感激涕零,不能自已。 (文均卓 男,老河口市) |
上一篇:我的喜鹊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