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01 点击: 次 来源:文学襄军网 作者:国林 - 小 + 大
——偶读史策先《白水寺谒汉光武帝祠集唐十二律 前天偶翻清代同治时期的《枣阳县志》,看到“艺文下”编辑的诗词中,收录有史策先的十多首集句律诗,题目叫《白水寺谒汉光武帝祠集唐十二律》。这在枣阳籍的古今诗人中少见。 单就集句诗来说并不稀奇,历史上很早就有人做过这样的集句诗了。问题在于现在的诗人特别是现代诗的写作者,很少有人进行这种文体的尝试了。故一般写作者对于集句诗来说,多少还是有点儿陌生的,感觉稀奇也就不足为怪了。 集句诗,又称集锦诗,是我国古代文体形态中的一种。现存记录最早的集句诗,为西晋傅咸所作的《七经诗》,现仅存六经诗。至宋代时,这种文体开始盛行,后来成为诗友们的一种作诗风尚,之后便有大量的诗人进行这种集句诗创作。如宋代张岩山的《集句十首》、明代《孙蕡集句七言绝句诗(一十二首,续拗体诗三首)》、《苏东坡 集句词》等,还有集单人作品的集句诗,如宋代文天祥的《集杜诗》、清代沈守廉的《五十自述》(集东坡诗)等。 集句诗,体现的是“功夫”。历史上的许多大家多有集句诗词,如王安石的集句诗达到了六十多首,其他如黄公度、黄庭坚、司马光、杨万里、汤显祖,现代的曹禺、吴祖光等都有集句诗,《红楼梦》书中也有类似的例子。这些大家之所以能够集句成诗,主要是他们学习和收集了大量的古诗词,稔熟古诗词的韵律,了解古诗词展现的意境, 样才能得心应手地去集已有的佳句而成就属于“个人”的诗篇。并且,集句出来的诗词,合韵合拍,合情合理,能够较好地体现出集句诗新的意境来。 这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之前未曾留意这方面的诗词创作,故当我翻阅到史策先的多首集句诗后,一时还感觉有些新奇。 史策先为19世纪枣阳人,先后担任过清朝吏部额外主事、员外郎(掌印郎中)、江南道监察御史、京畿道监察御史、直隶正定知府、直隶广平知府等职,其间担任过皇子奕詝(即后来的咸丰皇帝)的古文老师。官至中宪大夫。1859年因眼疾辞官还乡,到舂陵、墨池、鹿门等书院讲学,曾将自己的诗赋文章整理成册。还乡后的同治四年(1865年),与知县张正声一起,主持编修了《枣阳县志》,并将自己集句的十二首律诗编排在“艺文卷”里。 史策先的这十二首七律集句诗,内容涉及的诗作者达四五十人之多,集句的诗或长或短达到了九十多首。这仅仅是集句诗中展现出来的诗人与诗之数量,而在集诗的筛选过程中,诗人翻阅参考的诗词,其数量当呈几何形了吧。 我们知道,写诗的人在写诗前,想要表现出诗的主旨意境,也就是要突出一个什么样的主题来,自然要好好地构思一番。而要达到自己构想的诗之意境,自然是要选择恰当的诗句予以支撑承载。而这样的诗句,又不是自己深思冥想出来的,而是要从古人或今人所写的众多诗词里去寻找。 可以想象,这需要多大的功夫啊。 就我的一点浅见,要写好集句诗,至少需要三个方面的诗词功夫:一是要谙熟诗词的韵律,也就是对诗词格律的各种要求、规则等,能谙熟于心;二是要翻阅大量的古诗词,自然身边还要有很多的诗词书籍以备翻阅之用;三是要熟悉和记忆大量名家的诗作及众多的名作,这样在集句时才不至于茫茫然而无所适从。 一句话,集句诗的这三点功夫,体现的是诗词功底,展现的是诗人的勤奋及其学问的博达。可以这样说,要想成就一首理想的集句诗,往往要比独自创作一首诗的难度还要大。仅从这一点来说,过去诸多考取功名的一个个进士们,还有那些夺取了状元、榜眼、探花等功名的“学霸”们,不是我们时常观看电视电影时见到其成功一刻的荣耀光彩那样简单,那是需要夺取功名的人在平时的下真功夫,进而成就出真正的学问家。 为了说明集句诗的功夫之所在,下面就从史策先的这十二首集句诗中,选取最后一首来进行一个解析,从中看看一首集句诗需要下的功夫与成就其诗的难易程度。 第十二首的集句诗为: 白水青山空复春(杜甫),还符白水出真人(姚崇)。 荣华不肯人间住(薛逢),水木空疑梦里身(宋邕)。 百丈游丝空绕树(卢照邻),数家烟火自为邻(朱湾) 伤心不忍问耆旧(杜甫),何处南阳有近亲(韩愈) 为了较好地理解这首诗,这里且将其大意进行一下演绎: 日夜奔流的弯弯白水河,蓝天下静立的青葱狮子山,徒然地重复着一个又一个春天。如果把这样的时光回溯到东汉之初,眼前的这里曾是光武帝刘秀生活成长的地方,也是他起兵走向辉煌的场所。这里因为光武帝而一度兴盛繁华,只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当年的种种繁华都烟消云散了。然而当我看到眼前的丰美水草与欣欣花木时,就怀疑是自己在梦里看到的那些景象。苍茫的山坡林地里,长长的虫丝在树枝间缠绕着,放眼看去有些荒凉。幸好不远处还有几户人家,自然地成为了彼此的邻居,袅袅的饮烟又多多少少给这里带来一些生机。看到眼前的这种苍茫景象,不免让人感到有些伤心,然细细地一思想,也就不忍再去向附近的那些老住户们询问情况了。历史上曾说南阳这地方有很多的皇亲国戚,现在再看看南阳境内,还有什么地方能找到光武帝当年的那些亲戚朋友呢? 这其实就是一首凭吊感伤的诗。诗中描绘的境况,是史策先当时拜谒光武帝祠(白水寺)的情景后,所联想到的诸多历史事件,并由此而感慨历史的所有繁华都是暂时的,过后犹如烟云一样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而能留下来的只是那些不变的日月风云、岗岭山川、青草林木,以及可以凭吊的历史古迹等,也多会让后来者喟叹吟咏。 了解了这首集句七律诗的大意后,下面我们再来看看集句诗里引用古诗的情况。 第一句“白水青山空复春”,出自杜甫的《寄常征君》一诗。杜甫的这首感伤诗,是写隐士(常征君)晚年不得已而出仕的伤叹情景,诗中展现了诗人及对问候人的感悟叹惜。史策先在集句成就自己的这首七律诗时,巧妙地运用了杜诗的感伤情调,为此诗奠定了一个伤叹的基调。更为主要的,是杜诗中有“白水”“青山”等字样,然后把它们移植过来,正好在诗中展现了白水寺所在的青葱狮子山及山下的弯弯白水河的情景。 第二句“还符白水出真人”,出自姚崇的《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一章》一诗。这是一首应唱诗,亦即带着歌颂情调的诗。当时以此为题写作的诗有多首,如“第二章”的蔡孚诗,“第三章”的沈佺期诗、“第十章”的裴璀诗等,其他还有卢怀慎、苏珽、李乂等都写有这个题目的诗。其中沈佺期的诗(又名《龙池篇》),因为仿照崔灏的《黄鹤楼》一诗的写法,故在历史上还很有些名气。姚崇的诗,在这十多首同题诗中是被排列在第一位的,称为“第一章”。“郊庙歌辞”是古代祭祀天地神明及祖先的乐曲诗。史策先在诗中借用的句子,贴切至极。因为“白水出真人”,本意就是说白水这个地方出了个自号为“白水真人”的光武帝,而白水寺里奉祀的光武帝标明的就是“白水真人”。这样的诗句,信手拈来,浑然天成,没有雕琢之感,恰到好处展现了白水寺里祭祀汉光武帝的帝祠情景。 第三句“荣华不肯人间住”,出自薛逢的《九华观废月池》一诗。这同样是一首咏叹诗,是感慨世事风华不常在,人生之无常,因而应学学《庄子》的《逍遥游》,不要太过去思想和争夺许多过眼烟云的东西。史氏诗对这一句的借用大意是说,光武帝当年成就的东汉,让家乡的白水乡这一带享受了许多的荣华之光,之前的舂陵侯国成为了章陵县,许多的皇亲国戚也跟着风光无限。然而之后的岁月呢?一切都灰飞烟灭了,只留下眼前的白水乡这个地方和白水寺里祭祀的光武帝神位。 第四名“水木空疑梦里身”,是宋邕的诗,具体出自其哪一首诗中的句子,目前查不到出处。宋邕是唐代的一名诗人,写有不少诗。初始并不出名,而在他双目失明后才有了一些诗名。现在能知道的,是他有11首诗流传后世,但目前能看到的只有两首七绝诗,另外的九首诗不知道存于何处,这里无从查考了。不过,史策先当年寻查古诗时,应当是看到了宋邕的全部流传诗的,不然就不会有“水木空疑梦里身”(水草花木只疑为是梦里见到的景象)之句了。 第五句“百丈游丝空绕树”,出自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一诗。这是一首排律诗,托“古意”而抒今情。这首诗主要写了长安豪门贵族竞享的豪奢生活,也写了市井娼家为中心的形形色色的夜生活,还写了文武权臣的互相倾轧,以及对情趣生活中寄寓的骄奢庸俗生活的批判。整首诗的句子非常畅意、豪华、铺排,而在这里史氏只借了长诗前面描写街景之间的“百丈游丝空绕树”一句,意在写白水寺山上看到的一种自然之景,兼呈萧瑟的一面。 第六句“数家烟火自为邻”,出自朱湾的《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一诗。这首诗表现的是诗人厌倦朝市、向往归隐的心情。“隐者”居住在东溪草堂,作者前去寻访,见到的是山深林密,空气清新,竹林茅舍,花畦小径,四周还有几处相邻人家的袅袅饮烟。这是隐士居住的地方,自然也是难得的仙山福地。史氏在这里借用“数家烟火自为邻”一句,同样是恰到好处地展现了白水寺四周的一种远离尘嚣的景象,无意中道出了此地的空旷、少人烟和风光秀美的一面。 第七句“伤心何必问旧耆”,出自杜甫的《忆昔二首》一诗。杜甫诗在这里题名为“忆昔”,其实是在讽今。第一首“忆昔”讲的是唐肃宗信任宦官李辅国和宠惧张良娣,致使纲纪坏而国政乱,目的在于警戒唐代宗不要走肃宗的老道;第二首忆的是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目的在于鼓舞代宗应致力于安国兴邦恢复往日繁荣,并不是为忆昔而忆昔。史氏借用其中的一句“伤心何必问旧耆”一句,展现的是作者对往事如烟、物是人非的“伤心”,而面对这样的景况,自己就没有必要再去询问过去的那些知晓光武帝的老人了。这样的句子,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味道,展现的同样是风华易逝而无力挽回的感叹。 第八句“南阳何处有近亲”,出自韩愈的《题广昌馆》一诗。《题广昌馆》之诗,是很多枣阳人都能熟知的一首诗,原刊载在清代的《枣阳县志》上。这是大诗人韩愈前来枣阳游览光武帝故里后,题写在“广昌馆”里的感慨诗,大意是说过去的白水之地多么繁华,到如今却变得芳草萋萋,连官坟之地也变成了常人行走的大道了。由此就不由得询问道,都说当年的南阳“多近亲”,而现在的南阳近亲又在哪儿呢?史策先在诗中的最后运用了这一句收结,似有韩之整首诗的异曲同工之妙。 由上面的剖析中不难看出,史策先的这首集句律诗,表现了诗人对白水寺的抚今追昔的感慨之情,突显出了任何的风光繁华都不过是过眼烟云的一面,所不变的是水长流、山常青、云高飞。 从集句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要想成就一首像样的集句七律诗,需要花费创作者的多少功夫与心血啊。这样的诗作,是功夫诗,是高端诗。而这种诗作的呈现,也不同程度地展现了作者的诗学功底深厚的一面,是非大家名家而难以成就出的诗情风范。 史策先作为枣阳境内的清代三位进士出身之一的朝廷命官,一生写了大量的诗词。除了上面介绍的这十二首集句律诗收载于自己主编的《枣阳县志》上外,另在后来的咸丰时期编修的《枣阳县志》里,还收录有他的八首七律诗《吴家店八咏》。这样的诗载数量,在枣阳历史文化名人中仅此一人。 由此一点,可见史策先生前的诗词风范了。
(作者: 国 林 · 枣阳)
|
上一篇:忆父亲
下一篇:清明节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