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7-30 点击: 次 来源:文学襄军网 作者:吴仕钊 - 小 + 大
最近,中央电视台播出《什刹海》,其中话题较多的是餐饮文化,展现的是老北京的韵味。饮食文化,是不倦的话题。而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特殊餐饮,特殊食品有着特殊的味道,浓郁成一种乡愁,一种挥之不去的记忆。笔者的第二故乡是襄阳,这里的传统居民以吃面食为主,而面条就是其有代表性的主食之一。窝子面,后来演变成牛肉面,是现在最具卖点的早餐,到处都是面馆,遍布街市的巷陌,成就了一个餐饮产业。盛名之下,其他颇有特色的面条,倒成了珍稀食品,“芝麻叶面条”曾经是三北地区(枣阳北、襄阳北和老河口北)的传统佳肴,而现在却成了偶尔被人提起的“奢侈品”。 曾经的时候,在三北地区,芝麻叶是真正的奢侈品。生活困难时期包括吃大锅饭时期,哪家有一碗芝麻叶面条吃,那是稀奇。这稀罕之物是勤劳人家、殷食人家的象征。而芝麻叶的制作过程又有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的工艺。看起来不怎么起眼的芝麻叶,却在加工工艺上有着加工时间、加工环节的严格考究。 芝麻叶采摘的时间,一定要选择在芝麻开花后,有了芝麻子时才采摘,这样保证采了叶子不影响芝麻的产量。 芝麻叶采摘的叶片,一定要选择有芝麻子以下的三四片叶子,高了,影响芝麻结子;低了,是枯叶子没有水分也没有养分。上好的芝麻叶,像木耳一样有嚼头,富有营养。襄北这地方没有木耳,就用芝麻叶当木耳,泡好后或炒菜,或单独凉拌,或下面条。 采摘芝麻叶一般要在上午,这是个辛苦的活路。由于天气热,芝麻长势好,有半人高,要采摘那三四片叶子,只能瞄着腰,带上小竹器,在地里采摘。由于芝麻叶子有油脂,采摘者怕把上衣弄脏了,就打着赤膊瞄着腰在地里操作着采摘芝麻叶的工作。太阳晒着,地里的蒸汽熏着,芝麻叶子刷着身板,小虫子咬着,那个辛苦,不好形容。小竹器一趟一趟的运输着,大竹器装满了,就往家背。因为有一定厚度和水分的芝麻叶装满大背篓是很重的,回家的路上满身是汗。 回到家里,一刻不停,赶快用清水把背回的芝麻叶洗干净,烧开水烫芝麻叶。此时,一定要掌握好火候,烫过了,芝麻叶浓了,烫的时间短了芝麻叶的味道又出不来。看到芝麻叶烫好了,赶快捞起来放到事先准备好的竹器里,拿到翻耕不久的地里去晒。翻过的土是坭铧面,光滑得很,把烫好的芝麻叶大把大把的从竹器里抓出来,散开在这光滑的坭铧面上。烫的芝麻叶刚起锅,烫得手只摆。摊开了芝麻叶赶快回家吃午饭,饭后不久,就要返回地里收这晾晒过的芝麻叶。从坭铧面捡回芝麻叶时,不能用力,得轻手点,不然这芝麻叶就碎了不成形。芝麻叶收回家,用新鲜的荷叶,一包一包的把芝麻叶包起来,束好挂在阴凉干燥的屋梁上,让刚从地里吸收了土地香气的芝麻叶,再吸收荷叶的香气。 自然过一段时间,包芝麻叶的荷叶就干到一定的程度,用指头一戳,就会戳破。从戳破的荷叶洞口掏一点干了的芝麻叶,用温开水泡制出来,洗干净后就可以食用了。到了这个环节,芝麻叶就到了供人们享用的时候了。像前面说的,用芝麻叶当木耳炒肉,或炒鸡蛋,或单独凉拌,或下面条,是人们期待的上好佳肴。 大家也许在鲁迅的作品中,知道西瓜也有危险的经历,远不像在水果店里那样自在;而芝麻叶的经历,恐怕要比西瓜的经历更值得珍视,更值得三北地区人们回味。 (作者:吴仕钊,文学硕士,教授,研究员、文化社会学者,《湖北作家词典》有词条介绍。近年,主要从事诗经文化等传统文化学习和研究。著有《重温诗经》《伍子胥传》等著作。) |
上一篇:家传宝物
下一篇:我等你归来